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總算有點反對的聲音了......【轉載】用人無私 才能留才

插圖/YUSHA

 


台灣向來不缺壟斷學術界的「學閥」,這些學閥們一手掌控國家研究資源,一手利用壟斷得來的資源扶植親信子弟,這種現象在單位層級愈高的研究機構愈是明顯。當壟斷了二、三十年的基礎學術資源後卻搞不出一家像樣的國際級生技新藥公司時,就只好再找一個理由:台灣對學術人才不「友善」,學術界的薪資也太低。台灣的教授或是研究員薪資低嗎?台灣薪資相較於美國,是全面性的低,不僅教授低,連研究助理薪資也比美國研究助理低,這種全面性所得較低的狀況,並不是單一職業薪給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的問題。而且大學教授薪資低,並不代表這些學術大頭們的薪資低。二十年前,一個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的特聘研究員就可以拿三十萬以上,再加上美國國籍、美國原職與實驗室都可以保留(也就是下文中所謂的「後路」),條件不可謂不優渥。如果這些人因為有真正實力卻被稱為「肥貓」而忿忿不平,他們應該做的不是保住現有職位,然後拼命找理由迂迴加薪(所謂公教分離),而應該是憑專業實力在國際產學界放出光芒、展現成果,引領學術研究與新藥開發的國際潮流。這樣的「肥貓」縱使肥,但肥得有價值,因為它讓台灣社會整個也一起「肥」(成長)了起來。


 


台灣目前生技新藥產業缺的是真正有新藥產業經驗的人才,這種人才初期要靠向外挖角,長期要有決心自行培養,而培養的搖籃就是國內的生技新藥公司。政府長期把發展生技當口號喊喊,不敢在業界投入充足資源以培育人才,連最近所謂的生技創投基金也是減半投入(原本要投資40%,最後縮水成20%),不僅投資條件限制重重,而且以容易在短期回收的醫材為主要投資對象。以這樣的短線心態來操作生技新藥政策,台灣的生技新藥產業恐怕要再落後大陸更多!


 


***********************************************************



 


用人無私 才能留才


·       2011-08-18


·       中國時報


·       劉仁沛、季瑋珠


 


筆者對中央研究院 八月十四日 所發起的「人才宣言」有不同的看法。這其實是一個煙幕彈及障眼法!當花了數十億納稅義務人的錢與十多年時間而無任何具體成果之「國家型科技計畫」而無法交代時,只好找藉口說台灣的法規與環境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根據筆者在美國近二十年讀書與就業經驗,實際瞭解國內的法規並不比歐美法規嚴格。例如美國就有不少工作,以涉及機密為由,不准外國人任職,只限取得公民資格者擔任,連持有綠卡者都不行。而目前台灣已有一位「美國人」經過修法得以擔任直屬總統府的全國最高研究機構的首長;甚至有些研究機構或大學主管在擔任台灣的工作時,並未辭去在國外的工作或教職,一方面保留後路,這邊發展不好可以回去,一方面照顧在國外的家人,例如孩子就學的學費減免等,這還不夠彈性嗎?國內的教授,只能和其他機構合聘、兼任,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以上的正式職缺嗎?


     再說薪資,過去的安貧樂道固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平心而論,台灣的物價不高,稅賦又遠較歐美國家為低,教授、研究員的薪資,在台灣的社會,與其他行業相比,再怎麼說都不能算「低」。整天嚷嚷薪資太低,不但聽在「庶民」耳中相當刺耳,就算國內的在地學者,聽了也很難苟同。先進國家薪資較高,但是生活費用、賦稅也高,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家人的適應、孩子的就學、以及語言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吸引力也會打一些折扣。這些外來學者動輒出言批判國內薪資太低,留不住人才,恐怕也是個假議題、煙幕彈;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得以在國內坐領高薪,不但地位高人一等,更可以支付家人在國外的高額生活費、以及孩子就讀名校的高額學費。


     做不出研究不要怪東怪西,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沒有好好利用,讓他們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筆者自己和一些朋友,在美國大藥廠合計有二、三十年的經歷,專書就寫了九本,但是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從來沒有邀請我們參加,真正是人才的浪費。其原因就是這些大頭不願真正的人才搶了他們的資源,人才不被重用,才會出走,變成人力「淨輸出國」。


     台灣徒有「人才庫」,在上位者卻鮮少仔細瞭解、尋找有能力可以合作、發展的人才,只會搞小圈圈,培養自己的勢力;不問是否優秀、是否有能力,只問是否與自己氣味相投,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如高分SCI論文,定義卓越,以自己擅長的研究定義任務導向的計畫,還高談學術無民主、無自由,根本沒有任何胸襟和願景。這也是為何生技製藥計畫一直強調「先做基礎研究」,但是「先做」了十年,一個藥都做不出來的原因。國內學術發展怎麼會有前途?


     政府的反應更是奇怪,中研院發動連署,馬上砸錢,也不瞭解一下「庶民」的觀感。學界都知道今年國科會核定給研究計畫的金額縮減,與去年差額高達二十八億,不知去向,國科會實問虛答,且矢口否認與教授彈性薪資有關,但是報載馬總統去年擠出二十六億預算給彈薪專案,從國科會撥出十億,教育部撥一億,剩下十五億從五年五百億年度預算卡下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學界也在連署反對國科會縮減研究經費、投書、開記者會、立法院公聽會,也有人傳臉書上的連署信給馬總統,卻不見政府有任何反應。花大錢滿足大戶,餓死辛苦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者庶民,人才不出走才怪!我們在此衷心呼籲:人才與資源無私心的最佳化運用,是避免台灣成為人才「淨輸出國」的不二法門。


     (劉仁沛為台灣大學農藝系生物統計學組教授,季瑋珠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