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五年五百億+SCI至上 = 生技台勞?


五年五百億與SCI至上政策會不會成為台灣二十一世紀的顱相學?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轉寄「還能嘲笑大陸幾年?」的老文章,雖然文中並無提到生技產業,但是讓我聯想到這一陣子五年五百億的成效與SCI參考價值的爭議,一時興起,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要討論大陸是否能追上台灣,就單一製造產業或許不難,但想要人文素養與政經制度全面性超越,應該還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事。不過台灣人也別太自豪,畢竟人家已經一步一步追上來了,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


************************************************************************


 


除了極綠的基本教義派故意視若罔聞之外,關於台灣被大陸追上這件事,應該不算是甚麼新鮮的見解。基本上,除非掌握精密關鍵設備的製造能力,否則硬體製造工業被其他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追上只是遲早的事。以前是台灣追日本,現在是大陸追台灣,將來或許會變成越南追大陸。因為這類產業只要有資本投資(向美、日、歐等國買設備兼買技術),就有機會做得起來。大陸在這方面只是跟著走台灣的老路,台灣失敗的地方在於:檯面上一些電子廠,像是早期CDR廠或是現在苦撐的DRAMLCD Monitor廠,營收中轉投資於研發的比例太低(99年企業投資規模由98年約5000億元,擴增到8915億元,增加75.6%,其中,資訊電子業占了77.8%。總研發經費2971億元,占營收比重仍維持1.4%左右,未見明顯提升)。只想著現在收錢,不肯為未來的"可能"賺錢做大膽的投資。而且由於關鍵零組件、設備與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導致一旦想要技術升級,就得付出一大筆資本支出,更別說另外還要繳給一些國際大廠許許多多的權利金(技術或是規格的使用費)。這些台灣電子製造業的痛處,大陸競爭者將來一樣要面臨,差異在於他們有市場規模可以做後盾,手上的籌碼較多。


 



比起資訊科技製造業,基礎薄弱的台灣的生技產業面臨大陸生技產業崛起的挑戰,如果政府再繼續擁抱SCI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將來台灣生命科學相關的畢業生恐怕只有做台勞的命。行政院所提出五年五百億這件事是很令人羞愧的,學術界花了五百億的經費只換來增加二篇NatureScience等級的論文,這結果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光是砸錢只能提高台灣SCI論文的量,卻無法改變研究的質。就我所知,有些大學的老師與醫院的醫師「合作」,專門「量產」SCI論文,由於每年論文發表數量可觀,還當選「研究傑出教師」呢!研究再怎麼「傑出」,若不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任何實質效益(例如創造就業機會),這樣的研究該是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台灣應該優先選擇的嗎?台灣的生技產業政策一直都是被學術界所主導,政府要花五百億,當然要花在學術界,可惜學術界的人多半沒有產業經驗,不知道市場要甚麼,當然研究方向就以傳統的「發現真理的樂趣」為主,並不會考慮到人才就業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弔詭的是,這五年五百億還真有些「增加就業機會」的效果呢!為甚麼?因為拿到錢後聘用了更多的博士後研究員和助理啊!只是沒有永續健全的產業環境,這種聘用機會也只是曇花一現,除非政府要將五年五百億轉變成「固定支出」。若果如此,這就相當於每年多花一百億的公務員薪資,給付給不具公務員資格的人。這是甚麼政策啊?


 


生技產業不是絕對的高度資本密集,它比較傾向於是中度資本與高度技術密集,也就是要錢(不多,相較於電子業每年動輒數百億的虧損,台灣前十大生技公司的資本額都算很小),但是也要有頭腦,光是砸錢是成不了事的。五年前這五百億若投資在產業面,五百億若加上所引導出來的民間資金,可以成立至少5~10家國際級規模的生技公司。或許短短五年在具體成效上(例如最終的新藥產品)不容易看見,但對台灣生技人才與產業經驗的培育會打下相當的基礎,比起花五百億換來兩篇高級論文,投資價值應該更值得考慮。只可惜當時砸這五百億只想打造「一流大學」,並不想建構「一流生技產業環境」,因而造成了現在令人扼腕的結果。用SCI分數來定義世界一流大學簡直就是「好傻好天真」,不幸的是島上的官員與學者們正樂此不疲。


 


上面提到市場規模,讓我想到生技產業中動物試驗的市場。目前台灣沒有這類的生技公司,最主要是透過國家動物中心或是民間代理的國外試驗動物公司在供應。試驗動物的選擇有其學術淵源與規格要求,並不是任何動物都能打入這個市場。有一次有人問我某種小動物是否可以推廣做為臨床前動物試驗的對象,我只能告訴他:如果台灣有大陸或是美國這樣的市場規模,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自行定義試驗動物的規格,逐漸建立試驗動物的資料,而不必受制於現有西方發展的動物試驗物種。


 


坦白說,明知不可為仍為之……這種精神正是台灣目前生技產業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的博士,不論是負笈歸國還是土生土長,一看到台灣營養不良的生技產業環境,九成九都立刻轉向朝教學單位或是研究機構這種「高度穩定的職位奔去,有幾個人有膽識敢出來開疆闢土?人本性好安逸而遠冒險,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正是台灣眾多生命科學相關博士生涯選擇的最佳寫照!


 


 


 


 




1 則留言:

  1. 「速成」和「一窩蜂」是政府和學術單位最該極力戒除的「癮」!
    有了唯「量」是問的政府主導學術研究,還能期望有什麼「質」的論文及政策產生!
    [版主回覆06/23/2011 16:05:50]這癮頭很大,而且是集體成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