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智海迷航 (一)



當研究人員自己連智力的定義都沒有共識時,妄想找出有意義的SNP變異,實無異於刻舟求劍。

 


 


先看這一則新聞,摘自一個賣健康食品網站於2006年的新聞,標題是典型聳動的刺鼻水果風味,不知是英國泰晤士報的原標題還是改寫標題,原標題應該不會用台大一瓶多少錢這種句子吧?由於該站於首頁要求尊重智財權,我也很怕在我的文章中出現這種動不動就希特勒蓋世太保型的文字,故只連結出標題與第一段:


 


台大一瓶多少錢 ? 美國發現天才基因


英國《泰晤士報》810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宣稱即將比對出人體中形成智商的「天才基因」。但這項即將出爐的發現,卻引起部分人士的疑慮,擔心這種技術會備用來檢測新生兒,顯示出他們的潛能, 如果成真, 豈不是希特勒蓋世太保再世?........................... (全文請連結原網頁閱讀)


 


文中的Robert Plomin是一位心理學家,1974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的博士學位,目前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主持「雙胞胎早期發展研究(Twins Early Development StudyTEDS)」。Plomin以研究雙胞胎及行為遺傳學為主軸,尤其是利用雙胞胎進行智力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的研究,Plomin認為遺傳因子在智力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智力這個概念總是令心理學家與腦神經生理學家痴迷不已,前段報導裡Plomin信心滿滿地想要利用微陣列技術找尋智力相關基因,結果在2007年年底,他們發現結果不如預期:


 


英國科學家證實智力基因很難找到                                                                                          2007-12-7


 


英國一個科學家小組研究稱,與智力有關的基因被證實很難找到,相關文章將發表在128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

  由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羅伯特-普洛明領導的研究小組根據口頭和非口頭的推理測試得出了70007歲兒童的智力得分。他們還提取了孩子們的DNA樣本,希望能確定得分高的和得分低的孩子之間的基因差異。這場大搜索確定了6種基因的37個變體,這6種基因似乎在智力差異上起著某種作用。但這些基因的個體影響幾乎看不出來。在個體間智力差異中它們總共僅占變異的1%

  早先對雙胞胎和被收養子女進行的研究表明,大約一半的智力變異應歸於教養和社會因素,剩下的是遺傳的。《新科學家》指出,儘管與智力之間的這種基因聯繫被證明是如此令人難以捉摸,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一半對一半的因素應該受到質疑。它只是暗示,象智力之類的複雜特徵無疑是源於一種廣泛的基因結合的累積結果,而不是某個基因在起作用。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加里-馬庫斯告訴《新科學家》說:智力是一種大腦整合方式的功能,至少一半的基因組歸因於大腦功能的這種或那種方式,這意味著為了構建人的大腦,你需要數千基因一起運轉,共同作用。


 


Plomin的研究結果由Bucher以「Genome-wid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ssociation scan of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using pooled DNA and 500K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icroarrays」之名於2008年年中發表在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期刊。他們的結果以下面這張表做簡單的總結:


 


Mean quantitative trait scor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additive genotypic values and quantitative trait scores















































































































































































單核苷多型性代碼染色體基因體相對位置基因型樣本數N平均G因子(及標準偏差)相關係數r估計影響比例(%)
rs116915042q31.3基因間AA*601−0.07 (1.03)0.042 (P = 0.015)0.2
   AC13680.03 (0.98)  
   CC7110.05 (0.98)  
rs13788103q22.1基因DNAJC13Intron(內子) 55AA*515−0.06 (0.98)0.062 (P = 0.0007)0.4
   AT1362−0.02 (1.00)  
   TT7900.11 (0.99)  
rs24961436p24.1基因TBC1D7Intron (內子) 5CC10050.06 (1.00)−0.034 (P = 0.037)0.1
   CT1321−0.01 (1.01)  
   TT*378−0.04 (0.92)  
rs117610767q32.1基因間AA4470.10 (0.94)−0.045 (P = 0.010)0.2
   AG13160.03 (1.01)  
   GG*881−0.04 (1.00)  
rs17445511q12.3基因FADS3Intron (內子) 1AA1085−0.02 (0.94)0.043 (P = 0.013)0.2
   AG12760.02 (1.02)  
   GG*3290.12 (1.03)  
rs719595416p13.3基因間CC253−0.01 (0.99)0.033 (P = 0.043)0.1
   CG1128−0.02 (1.01)  
   GG12740.06 (0.97)  


 


這個圖顯示,從七千個樣本裡針對五十萬個基因標記(gene marker,不是整個基因)進行單核苷多型性檢測,只有六個基因的單核苷多型性與G Score有關,其中r值最大的有一個,但是也只有r=0.062!換算成對G Score的影響力只有0.4%,相信Plomin看到這個結果大概是欲哭無淚!如果心理學家與腦神經科學家都還不能對智力有共同的定義,想要運用微陣列技術定出單核苷多型性與智力的關連性,將面臨極高的風險!


 


(續「智海迷航 (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