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全球CRO市場概觀及其於生技研發代工之角色

目前要將一個新藥分子推至市場約需20億美金並耗時約15年,由於藥物之專利期有限,各藥廠無不盡其所能尋找各種內外部之方法縮短這中間的時間以極大化投資報酬率。大藥廠面臨明星藥物專利到期及後續產品線枯竭的壓力,紛紛透過一些手段,例如開始增加投資開發新藥物標的、透過購併補充研發短缺的產品線、購併(諸如印度之)學名藥廠、增加投資強化核心專長及盡可能符合日益嚴格的法規要求等,試圖維持自身之競爭力。


在藥物開發的過程中,若能在研發早期排除較不可能或較不理想之化合物,只針對最優化合物進行後續研發,將可在藥物研發後端節省大量成本。在這樣的思維下,各有專長的CRO可以協助大藥廠極大化其ROI。相較於歐美的高成本與低效率,成本低廉、效率又高的的亞洲地區CRO尤其值得作為投資考量。


目前全球CRO目前超過1100家,還在不斷增加之中,猶似百家爭鳴的戰國局面。CRO所提供之範圍極廣,從早即藥物開發到臨床試驗皆有,尤其臨床試驗部分之CRO對大藥廠之藥物測試近年來益顯重要。臨床測試CRO之效率較大藥廠自行執行之效率約高出30%。


2006年全球CRO市場規模約140億美元,年成長率約15%,至2010年市場規模約240億美元。北美市場約佔60%,但預測亞洲市場將逐步成長。2006年中國CRO市場為59億美元,連同印度市場規模共約73億美金。


中國2006-2010年CRO市場規模成長預測(摘自Business Insight, 2007)



目前世界前三大CRO為Quintiles、Covance及PPD,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4%、10%、10%,第四大公司為Charles River laboratory,前四大年營業額都超過10億美金。前五大CRO之市場佔有率為45%,此類領導廠商皆提供全方位且全球性之服務,範圍從臨床前測試涵蓋至市場行銷。


目前CRO已經與大藥廠從客戶關係逐漸轉變為夥伴關係,藉此增加雙方在目前藥物開發全球化環境下的競爭力。由於CRO所產出之資料極為龐大又難於管理,有效率的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LIMS)遂逐漸成為委託端與被委託端重要的資訊處理及交換媒介。LIMS是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交會的產物,類似這樣的產品類型其實早已存在,不過算是相當偏向資訊處理領域的市場,生物背景的人較難切入該市場。台灣在這一塊似乎是空白的,並未聞有本土LIMS的公司出現,或許是我孤陋寡聞,若有相關訊息歡迎隨時補充。


經濟部科技產業資訊室/ITIS於2001~02年有一篇報告,資料雖已經老舊,倒是仍有些參考價值,礙於該單位不甚友善的著作權的【聲明】:1. 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我不願直接引用該文任何資料來討論,有興趣的人可自行搜尋。(我在這裡甘冒大不諱地轉載了這則【聲明】,希望老天保佑沒有著作權問題,哈哈!!)


有趣的是,撇開這句屌得讓人嚇到尿褲子的法律語句不談,以事後諸葛角度來看,文中倒是有些離譜的預測(當然,當時如我等小輩是不可能看得出來)。該報告預估CRO產值於2005年可達163億美元,當年正值生技大夢時刻,所做推估顯然是太樂觀了,相較於上述2006年實際數字140億美元,若以15%成長率回推,2005年應該是120億美元左右,預測誤差高達35.8%!該報告更大膽推估於2010年可達360美元!我被【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的恐嚇嚇到尿褲子之際,又被這個數字嚇到挫賽,一個億字,可是天壤之別!人有失神,馬有亂蹄,吃燒餅焉有不掉芝麻的道理?好吧,就用360億美金來算吧,若與目前Business Insight中的2010年推估值240億美元相比較,誤差值可能高達50%!這類報告若是台灣出版,動則一份三千、五千,若是歐美的報告,一份動則幾萬到十幾萬,誤差卻可以大到這種程度!至此,結論已經明朗:產業分析師與股市分析師一樣,無須對自己預測的數字負責。


雞蛋裡的骨頭挑完了,談一些別的吧。該報告亦整理了當時台灣稍有能見度的12家CRO公司,如今人事已非,前端與後端實力較強的一兩家被國際大廠購併;有的公司我當年還參觀過他們的實驗室,如今已經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能言善道的總經理特助目前不知轉進何處;有的公司早在數年前就放棄全面性服務的CRO策略轉進以產品代工及代銷為主,以求生存。台灣第一波的CRO淘汰潮,不少台灣CRO公司傷痕累累,究其原因,從政府生技產業政策搖擺、生技法規落後且牛步化、投資股東不清楚生技產業特性無法忍受長期虧損(其實CRO公司投資回收期已經算是相對較短),國內VC不看好台灣本土生技公司,寧可將募來的生技資金投資外國公司等等都讓台灣CRO這條路走得相當辛苦。凡事反求諸己,台灣CRO對國際藥廠或是生技公司的接單能力,亦未嘗不是競爭力強弱的關鍵。而台灣政府未能從政策高點協助建構台灣成為對國際製藥及生技大廠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則是讓台灣CRO接單競爭力下降的潛在推手。


唉..........不知不覺中又造口業了。我還是喜歡這句話:Frankly, we are looking for someone who's able to think outside the blog.


1 則留言:

  1. 自古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生技事業 好像蠻無奈的 ! 但今日 各行各業 好像都是如此 !!

    所以 現今政府應該 好好正視 生技業未來的台積電 !

    屆時 您再通知我 買他們未上市的股票 !!
    [版主回覆09/19/2008 00:17:59]真正技術導向的新藥開發生技公司,有點像是心電圖,每一個QRS complex之前總是要走一大段略顯孤寂的RR interva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