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Two Hands -- 雙手


 


對絕大多數的一般人而言,「雙手」實在是個一點也不惹眼的字眼。


 


Leon Fleisher1928年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四歲開始彈琴,八歲舉行首演,十六歲時曾與蒙都(Pierre Monteux)指揮的紐約愛樂管絃樂團合作演出,之後與喬治塞爾(George Szell)及克里夫蘭管絃樂團合作錄製不少曲目。就在音樂事業如日中天之時,Leon Fleisher的右手罹患了focal dystonia!之後Leon Fleisher僅演奏左手曲目,一直到最近幾年,由於肉毒桿菌毒素的運用,Leon Fleisher得以暫時紓解左手的 focal dystonia,復於2004年出版睽違40年之久的『雙手』錄音,而該張專輯的名稱就是『雙手 (Two Hands) 』!






 


Focal dystonia,中文叫做『局部肌張力不全症』,一般人大概不常遇到這個問題,但是夜以繼日不斷練習彈奏技巧的音樂演奏家如果發生這個症狀,恐怕會是此生最大的夢魘!偏偏這種病又最容易發生在經常進行局部重複動作的人身上!


 


人類的行為,除了思考以外,幾乎離不開動作。從看似簡單的拿水杯到極度耗能的激烈運動,甚至於到極精細的音樂演奏,都牽涉到腦部對於運動的控制。大腦皮質區有一個區域負責記憶與指揮身體的各項運動的區塊,稱為somato-sensory cortex (或稱之為motor cortex),包含三個部份:primary motor cortex (M1)premotor cortex (PMA)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SMA)


 





 


M1是主要的控制區,其神經訊號透過脊髓控制對側的活動,也就是右腦控制左側,左腦控制右側。如果將M1區塊如下圖縱切剖面:


 





 



 


再將剖面圖躺平,標上相對應的身體控制或是感覺區,就會得到腦部相應於身體的控制區圖,又稱為 homunculus


 




Homunculus字義是侏儒,來自早期的小人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像腦部或是精子中,藏有一個小人控制一切。精子裡的小人長得像下面這樣,當然,目前已不作此想:





 


如果把人的身體依照腦部對應控制區塊的大小重新按比例畫出,會看到像這樣的一個人:


 


依感覺區塊大小重塑的 Sensory Homunculus



依運動區塊大小重塑的 Motory Homunculus



 


由上面的重塑圖可知手部在腦中感覺與運動佔了多大的區塊!


 


Focal dystonia 其實不是手的問題,而是腦的問題。前面提過腦部皮質區有一大塊負責控制手部的區域,曾經有研究發現,一般人與演奏家在彈奏時腦部運用的區塊不同:一般人彈奏時是使用PMA區來處理,專業的演奏家則是以M1區來處理,相信這是由於演奏家在這個區塊產生較一般人更多的神經連結。若這個區塊的神經連結產生問題,當意識想要透過M1驅動一根手指時,不正常的神經衝動導致所有手指都被喚醒。有一個比喻或許可以協助了解:試著將手握拳,然後從拇指、食指 依序伸開,有些人每隻手指都能單獨伸開或收回,但是有些人就不行。比較常見的是無名指與小指的連動,單伸小指沒有問題,但是單伸無名指時常會連帶拉動小指。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 focal dystonia ,但是真正的 focal dystonia 絕對是嚴重得多。


 


和信醫院的網站有收錄一篇文章叫做「一位鋼琴家溫柔而深沉的抗議」,主角是陳宏寬,陳宏寬的姐姐是陳必先,是當年頗有名的音樂神童。我還記得我買的第一張陳必先演奏CD是由Naxos出版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當時企鵝評鑑給一星半,縱使Naxos走的是低價古典市場,對當時窮學生的我仍是不小負擔。這篇文章是陳宏寬逐漸克服 focal dystonia 的訪談文,其中陳宏寬對於自己罹患 focal dystonia 手指的描述相當清楚具體:「首先,我在桌子上彈琴,一點問題都沒有,每一根指頭都很聽話,可是當我把手指移到琴鍵上,指頭又故態復萌,不聽使喚了,任何一指彈落,其它指頭就疊上去。」正如上文所述,罹患 focal dystonia 的人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做,在平常時候,患部的功能都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也都能進行,惟獨在進行某些特定行為時,這些不正常的神經連結影響才會出現。


 


為了避免經常使用手指演奏的人換上這要命的症狀,Jason Solomon2007年在Guitar Review寫了一篇如何避免 focal dystonia 的文章「What Every Guitarist Should Know: A Guide to the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Focal Dystonia」,對於我在「電吉他與古典的火花 」提到的像Marty Yang這樣的年輕小夥子,著實應該好好地讀一讀,以免遺憾終生。


 


【參考資料】






  1. 《科學人》200311月號:「手指在鋼琴上昏倒了


  2. National Geographic: Poison: 12 Toxic Tales -- Concerto in B for Botox and Piano


  3. Alfredo Berardelli: New advanc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focal dystonias. (Brain 129: 6-7, 2006)






  4. Munte et al., The musician's brain as a model of neuroplasticity. Nat. Rev. Neurosci. 3:473-478, 2002.


  5. Nature Neuroscience 2003 Focus: Music and the br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